(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根據錄音整理)
衷心祝賀中國建筑業協會專家委員會成立,祝賀葉可明院士、王俊院長分別擔任主任和常務副主任,祝賀他們二位和其他各位副主任經過大家的推選,今后來指導這個委員會的工作。剛才慧娟同志代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質量安全司講了話,葉主任和王副主任都表了態,吳濤副秘書長把成立專家委員會的宗旨和有關情況也給大家做了介紹。幾位同志的講話,講得很全面,我都同意。
這方面的專家,我簡單講點意見,供大家參考。我們常講,建筑有一個永恒的主題,就是要確保工程質量。從當前我們國家地少人多、人均資源相對匱乏、環境污染比較嚴重這樣一個國情出發,還應該有一個主題,就是在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要大力發展省地節能環保型建筑。因此,我看建筑活動是不是可以說有兩個主題:一個是工程質量,全壽命周期的工程質量,在全壽命周期里要保證建筑物設計功能的充分發揮。這是我們搞建設的一個永恒主題;同時,我們還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在建筑活動中實現省地節能和環保的目標。這不是一個短時間的政策,恐怕應當把這個認識提升為建設活動的又一個主題。實現這兩個方面所確定的目標,關鍵是什么?關鍵是要依靠技術進步,通過技術創新,通過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建筑業這個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來實現。這就要靠以今天在座專家為代表的建筑界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發揮最大的努力,做出應有的貢獻。
今天借這個機會,對專家委員會的工作提點希望。我想講六個字。
第一,參與。剛才幾位同志列舉了很多工作,都希望同志們積極地參與。就拿工法來說,去年各地各企業申報了800多項,最后批了368項。一年三百多項,數量不可謂不大,我們要高度關注工法的質量,對于工法的評審還是要更加嚴格。其他有關建筑科技方面的一些咨詢活動,也都要靠在座的專家和廣大建筑業的科技工作者來開展。大家既然被聘為專家委員會的成員,就希望要一如既往地,或者說比以前更加積極主動地來參與協會或者是部里委托協會承擔的建筑科技方面的各項咨詢活動。
第二,共享。我們為什么要成立一個專家委員會,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加強整個建筑業和建筑界科技力量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各種交流活動,包括不同類型的研討會、座談會等等,實現信息的共享,經驗的共享,建筑科技成果的共享。中國這么大,各個地區的發展很不平衡,建筑業在各個地區的發展也很不平衡,建筑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是如此。因此,要想提升整個建筑業的水平,那就要靠全行業實現技術進步。希望專家委員會能夠從當前的實際出發,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充分實現信息的共享,成果的共享,經驗的共享。
第三,責任。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當前的建筑科學技術盡管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建筑領域里我們辦不了的事情確實已經不多了,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差距。我們在開展當前這樣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建設的同時,付出的資源代價、環境代價是巨大的。我們是以付出巨大的資源代價和環境代價,實現了建筑業的增長,實現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這樣大規模的建設。這一方面很值得我們驕傲,因為這是改善民生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住有所居嘛,但代價也實在太大了。我覺得在這方面建筑科技領域的呼聲不高,聲音不大。我們一線的施工專家們都在悶著頭干,只要你能設計出來,我們就能建得成。但是,我們作為一個中國新時期的建設者,作為一個中國建筑領域里的科技工作者,作為中國建筑領域里的一個專家,我們的社會責任履行得怎么樣呢?如果大家同意我所講的,我們這些成績是在付出巨大資源、環境代價的基礎上取得的,是難以為繼的,是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那我們的聲音在哪兒?我們的建議在哪兒?我們為國家提供的技術政策咨詢在哪兒呢?說老實話,關于“參與”和“共享”這兩項任務就是不成立專家委員會也能夠完成,也都在辦理。成立專家委員會,我心里想得最多的就是這第三項任務。我們建筑領域里的科學技術精英要有一種危機感,要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我們在建設美好家園的同時,不能付出這么大的代價。我不是說這些年來大家沒有提出過這個意見,當然是提過,在人大也好,在政協也好,在各個領域都提出過,但我的看法是這個聲音還不夠強大、不夠響亮。如果從客觀效果上來說,恐怕還沒有引起有關方面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沒有引起有關方面和社會各界的共鳴。為說明這個觀點,我舉個例子,也是這幾年我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近年來我國每年城鄉建筑竣工面積接近20億平方米,城鄉大體上各占一半,城市多一點兒,其中住宅大概有6億平方米。這樣大規模的建設量,有一個情況令人非常震驚、非常焦慮,就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建筑鋼筋、混凝土的強度等級要比國外低一到兩個等級。這對于鋼材和混凝土的浪費是巨大的。有人作過統計,假如使現有30%到50%的建筑鋼材強度提高一個等級,就可以節約四、五百萬噸鋼材。生產這四、五百萬噸鋼材需要多少礦石,需要多少燃料?因為我們的鋼筋等級太低了,就要多用五百萬噸鋼材。我粗算了一下,把五百萬噸鋼材從鋼廠生產出來,運到各地區工地的平均運距按一百公里計算,那就是五億噸公里。為了這五億噸公里的運輸量,要多修多少公路,要增添多少運輸工具,要耗費多少能源呀?我這里還只僅僅是講了運輸這一步,就是鋼材生產出來以后運到工地上。至于鋼材的生產過程,從采礦到生產,那對能源的浪費,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我還都沒有說,就造成了這么大的浪費和污染。所以,我一再強調,我們在取得巨大建設成就的同時,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高了。這個問題我們不是沒有能力解決,而是長期重視不夠,因此這個代價實在是太冤枉了,太不應該了!我們現在所用的建筑鋼材和混凝土,在國外早就不用了,好多年前就不用了。如果抓好這件事,就可以有效地產生節能減排的效果、省地的效果。諸如此類的問題,涉及到整個建筑業,涉及到全國建設的全局,都應該納入專家們的思考范圍,這就是社會責任。
我建議葉主任、王副主任以及今天在座的各位專家,要選擇一批對全行業的技術進步,對整個建筑業的節能減排,對于提升建筑業傳統產業結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些大問題,調動組織全行業科技方面的力量,每年集中研究一、兩個問題,向國家提出有份量的、具有高度實用價值的技術政策建議。國家搞大的決策,沒有技術支撐是不行的。這是我們的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同志們,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功莫大焉。
今天我就送給新成立的專家委員會六個字:參與、共享、責任。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拜托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