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復工
拐點臨近
“今天北京堵車了,誰能想到2020年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堵車”
從17日開始,不少人在朋友圈或微博上奔走相告自己所在城市堵車的消息。
據四川新聞網,2月17日早8點48分,成都交警官微發布了一條“雙橋子立交至科華立交內側車輛排行較長,行駛速度緩慢,交管部門已采取臨時交通管理措施。”的微博。
這是自1月31日成都交警取消限行后首次發出“堵車提示”。這兩天,正常情況下刷爆成都人朋友圈、微博的應該是15日的“頭皮雪”、16日的大太陽,但這次卻是“天府大道堵車、人南立交堵車、火車南站沒座位”占領了成都人的朋友圈。
目前,大部分防水企業還是網絡辦公工狀態和半復工狀況,隨著產業鏈上企業的復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將逐步恢復。
這場抗擊冠狀病毒的戰役拐點已經臨近。
今天,除湖北以外,全國新增確診病例人數以及連續15天呈現下降趨勢。中國政府網也發出一份調差問卷,了解勞動者和企業的返崗情況。
政策支持
2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關于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分區分級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要制定差異化的縣域防控和恢復經濟社會秩序的措施,落實“四早”、“四集中”,做好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確保交通運輸網絡暢通,保障交通運輸企業和從業人員防護物資供給,維護客流物流運行秩序。
四川等地也及時糾正了過于嚴苛的復工條件,要求加強對公共衛生、脫貧攻堅、重大產業、重要基礎設施、重要民生工程等項目的幫扶和指導,推動項目盡早復工。四川省住建廳要求簡化復工復核要求和程序,不得擅自增加、提高復工條件
對于企業來說,應自檢是否實質具備開復工條件,必要時分階段復工,采取局部開工、部分開工、有計劃有步驟地遞增人員、遞增工作量等措施進行開工和復工
工人返崗
作為外來人口大省的浙江,又在全國領先一步,率先打響了轟轟烈烈的搶人大戰。
為了讓外地務工人員趕緊回城,杭州宣布:包專列,向疫情平穩地區開專列組織企業員工返程復工,首批免費。
嘉善干脆包飛機,從四川把154名返崗員工,接到了杭州蕭山機場,然后再通過巴士,送員工直接抵達縣企業。
海寧:指導企業包車、包機、包專列,接新老員工返崗,政府補2/3的路費。目前,海寧市已開復工企業達到1094家,企業復工率達到51%,復工員工達到6萬多人。
湖州拿出1億元,專項用于企業復工復產,對企業新招員工,給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生活補助。
寧波規定,疫情解除后當月,企業參加社會保險人數較上年同期每新增1人,按每人500元標準補助企業。
義烏對于重點地區、重點企業的員工,由政府組織專車、專列、專門車廂負責接送,費用全部由政府買單。
原材料
防水材料的主要原材料是瀝青和化工原料。
防水行業有冬儲瀝青的習慣。一般每年11月到來年的2月份期間,防水材料生產企業通常趁瀝青消費淡季以及價格低位之際,開始提前進行來年的采購。年末瀝青價格降幅不大,企業冬儲量會收到一定影響。
大型化工企業多是國企央企,開工情況較好,部分涉及防護用品的原料企業早已復工,但物料運輸是瓶頸。
此外,現金流是企業的生命線,非常時期很多企業持幣觀望也是一種選擇。
工程啟動
從全國21個省市區建筑行業復工消息可以看出,浙江、江蘇兩個建設大省以及湖南省均把復工日期定在2月下旬,山西太原、河南鄭州為3月中旬復工,其他16個省市只公布了開工條件,沒有明確復工時間。當前影響復工的因素主要有:疫情、政府文件規定、防護物資、人員返工情況、上下游行業復工情況等。有法律專家提示:本次新冠疫情屬于不可抗力,很多建筑企業可能選擇申請工期順延。
受疫情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土地交易已暫時中止,同時,假期延長和防疫措施都會影響房地產開發。從長遠來看,盡管2020年前已開工項目會陸續復工,但原定今年新開工項目將可能受到較大影響。
從各防水主要產區反映的情況來看,防水企業大多延遲開工,目前工廠生產線大都沒啟動,銷售基本上是庫存。科順董秘表示:工地已陸續發貨,疫情對公司全年業績影響不大,不調整預算。山東省壽光市臺頭鎮是我國重要的防水材料生產聚集地,據壽光市臺頭鎮政府主任科員寇增林介紹,2月20日有望25%規模以上防水企業開工,月底有望80%規模以上防水企業復工復產,將成為企業開工最多的防水產區。目前,疫情防控處于關鍵節點,防水企業要求員工居家辦公,通過電話、企業微信、電子郵箱等工具遠程辦公。
當前防護物資緊缺,很難買到。這給企業的復工增加了難度。不過隨著軍服廠、內衣廠商、紙尿褲廠商、汽車企業、中石化、富士康等更多的企業加入口罩生產團隊,防護物資緊缺的現象有望得到緩解。樂觀估計,防水行業3月初將迎來復工潮。
二、疫后市場
政策放寬
這次疫情的影響力之大,超乎預想。疫情之后,經濟承壓已是大概率事件。每當經濟承壓,我們的基建都義無反顧的當起了頂梁柱,這次疫情之后,基建大概率同樣如此。此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適度放寬也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此次疫情對中小企業將會面臨巨大沖擊,如果大量倒閉,必然造成大量失業,影響社會穩定。
2月,北京、上海、海南、福建、四川、湖北等地政府紛紛出臺支持疫情下的中小企業相關政策,內容包括財政補貼、減稅降費、金融支持等。
2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和實施企業緩繳住房公積金政策,多措并舉穩企業穩就業。
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以減輕疫情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影響,使企業恢復生產后有個緩沖期。除湖北外各省份,從2月到6月可對中小微企業免征上述三項費用,從2月到4月可對大型企業減半征收;湖北省從2月到6月可對各類參保企業實行免征。同時,6月底前,企業可申請緩繳住房公積金,在此期間對職工因受疫情影響未能正常還款的公積金貸款,不作逾期處理。
醫療基建項目啟動
2月2日,央行出臺1.2萬億元公開市場操作的政策,向市場投放流動性,這其中有部分會流向基建市場。
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國現有醫療與公共衛生系統不充足、不合理、不平衡的問題。除北上廣深杭等發達城市外,許多大城市三甲醫院數量不足、設施配置不到位,而中小城市各級醫療資源配置更是不齊全、不合理,醫療設施、醫治水平參差不齊。全國醫院數量,從1978年的9293個增長到2018年的33009個,擴大3.55倍,但同期GDP增長240倍。而政府主導的醫療機構的高質量設備投入就是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能夠極大帶動經濟的發展。原重慶市長黃奇帆日前撰文:疫情之后中國公共衛生系統要花兩三千億補短板。
目前,各地正在上馬應急醫院,包括原來的醫院重建,對防水、防滲材料需求較大,不少企業已經參與建設之中,醫院建設將會逐步形成防水的細分市場。
三、支援不停
凱倫支援唐山第九醫院
為有效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唐山市第九醫院急需進行病房改造,擴建成立隔離病房樓,凱倫股份光榮承接了此項工程的防水重任,積極支援醫院建設。
唐山市第九醫院建成于1984年,是一所二級甲等綜合醫院。為確保醫院改擴建工程順利推進,凱倫股份在快速確定施工方案的同時,火速提供醫院建設所需要的防滲、防水、防護工程建設材料及建設工人,深入施工現場,唐山經銷商積極協調各方優勢資源參建,組織工人日夜施工,在這場與疫情賽跑的“速度戰”中,贏得了唐山市第九醫院的肯定與感謝。
北新蜀羊馳援廣西都安縣中醫院和重慶市巫山縣人民醫院
繼2月15日北新蜀羊緊急馳援廣西“小湯山”——廣西都安縣中醫院之后, 2月18日北新建材再次奔赴重慶巫山,火速馳援重慶市巫山縣人民醫院。重慶市巫山縣人民醫院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定點救治醫院,該醫院傳染病區(感染科)建成投用已達14年之久,業務用房嚴重不足。按照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救治規范與傳染病區設置要求,急需對醫院進行改建。在得知醫院改建急需防水材料和石膏板系統等建設材料后,北新建材緊急調援,安排北新蜀羊和廣安北新兵分兩路,將援助建設材料快速送往戰“疫”一線。
北新建材馳援重慶市巫山縣人民醫院
18日,廣安北新將建設所需的3000張龍牌石膏板火速發往重慶市巫山縣人民醫院。自大年初二第一車物資緊急發運以來,截至2月19日,北新建材捐贈援建全國19省(直轄市、自治區)30個城市58家戰“疫”醫院建設工程。龍牌石膏板、輕鋼龍骨、礦棉板、涂料、粉料砂漿和北新防水材料等全套產品,以24小時全天候快速反應供貨服務,將節能環保抗菌建材物資和技術及時送到戰“疫”醫院快速建設和改造擴建工程,為戰勝疫情提供硬件保障。
湖南帥旗捐贈200萬物資
湖南帥旗防水董事長傅建平先生以個人名義捐贈200萬防疫物資,用于疫情防控。
帥旗防水總經理鄧款在得知家鄉醴陵抗疫物資緊張的情況下,積極聯絡相關資源,廢寢忘食,不分晝夜,最終在長沙等地區尋找到大批量消毒液捐贈到醴陵衛健局,由有關機構統一調配至全市各鎮區街道;鄧款以個人名義捐贈100套護目鏡,用于家鄉人民的抗疫工作,為最美逆行者保駕護航;鄧總親自給帥旗防水相關門店送去消毒物資;還向當地村委捐贈消毒物資若干,向其母校湘南學院捐贈消毒物資1噸,攜手共抗疫情。
在此前,帥旗防水作為醴陵市建筑防水防腐保溫行業協會理事長單位,就已經率先向相關社會組織捐款10000元,并協調人力、物力,搶購和發放物資用于疫情阻擊。
響應倡議 同抗疫情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建筑業協會防水分會、一寧居防水產業鏈平臺”與全國35家防水協會及8家媒體在1月27日共同發起了“眾志成城,捍衛武漢,防水產業鏈上下游愛心捐贈“倡議,用實際行動為祖國分憂,齊心協力抗擊疫情。
據一寧居防水產業鏈平臺創始人、開來濕克威防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介紹,防水產業鏈上下游企事業單位、個人積極行動,截止2月13日,防水產業鏈上下游愛心接力榜單累計捐贈1000元以上的單位和個人234,共捐贈現金和物資價值合計6226萬元。其中一寧居捐贈1萬元人民幣,開來濕克威捐贈2.61萬元人民幣。
這次社會抗擊疫情的行動中,防水人體現了責任和擔當,很多防水人捐款捐物沒有出現在報道里,有的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有的選擇了默默付出,同樣值得我們尊重和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