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江蘇北部地區建筑業發展情況,日前,筆者圍繞蘇北建筑業科學發展這一課題,先后到江蘇灌南、盱眙、徐州、沛縣等市縣就建筑業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并深入萬年達公司、九鼎環球、沛縣防腐和大漢公司等企業參觀考察,現將有關情況作如下整理。
蘇北建筑業已站在新的發展起點
總體而言,“十二五”以來,蘇北建筑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抓住了難能可貴的發展機遇,形成了快于全省建筑業發展步伐的基本態勢,為江蘇省“十二五”期間實現“建筑強省”目標起了助推作用。
1.市級政府將建筑業作為千億元產業著力扶持。
徐州、鹽城、淮安三市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實現建筑業建成千億元產業的目標。為了及時或提前完成這一戰略目標,徐州、鹽城、淮安三市市政府均將建筑業納入到對下級政府的考核目標中。去年,徐州、鹽城建筑業年總產值分別達到1115.25億元和1057.95億元;淮安實現建筑業總產值912.75億元,可望在今年實現建筑業千億元目標。
2.區域性龍頭企業引領蘇北建筑業在“洼地”中崛起。
在企業的自身努力下,借助各級政府的關心和扶持、主管部門的指導服務和蘇南蘇中相關企業的結對幫扶,蘇北大地上涌現了鹽城二建、鹽阜建設、建興集團、國豐建設、金貿建設、萬年達集團、翔森建設、鴻生裝飾、恒龍裝飾、大漢集團、九鼎環球集團、東大鋼構、歐美鋼構、沛縣防腐、華廈集團和興邦集團等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領軍企業,這些企業資質等級高、綜合實力強、市場份額大,在加快蘇北建筑業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推動轉型升級已成為蘇北市縣主管部門和多數建筑企業的自覺行動。
生存的壓力、環境的逼迫、利益的驅動和典型的示范,使得推動轉型升級成為了蘇北各地主管部門的重要工作和多數建筑企業的基本發展方略。蘇北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經營上,縱向拉長產業鏈,橫向培養增長點;二是在管理上,結合股份制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和完善,注入信息化、現代化和科學化內容,逐步改變以往的不夠規范、隨意決策、率性而為等帶來的被動局面;三是在發展理念上,進一步和蘇南、蘇中的建筑業企業接軌,更加注重品牌建設,視質量和信譽如生命;更加注重技術和人才,人才引進和科技創新被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更加注重強化優勢和特色,力爭在某些區域和某些專業形成全國性影響力。
由此可見,經過“十二五”前幾年的快速發展,蘇北建筑業一改前些年的頹勢,展現出了運行良好、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良好態勢,為下一步抓住發展機遇、贏得更大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加快蘇北建筑業發的幾點建議
1.充分認識加快蘇北建筑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江蘇是全國聞名的建筑大省,建筑業是江蘇省的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富民產業,不過,如果沒有蘇北建筑業的快速崛起和江蘇3大區域建筑業的相對均衡,江蘇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建筑強省”的目標。在現有條件下,加快蘇北建筑業發展、培育江蘇建筑業新的增長極,對于帶動蘇北地區共同發展、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鞏固和發展江蘇建筑業在全國的優勢地位,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盡量擺脫建筑業發展中的幾個誤區。
一是片面追求特級資質的誤區。企業不能不顧客觀條件,超越發展水平強行“升特”,否則很可能延誤發展,得不償失。二是追求規模總量的誤區。不顧主客觀條件,一味追求規模、總量指標,不切實際地制定產值目標,一定程度上背離了發展生產的初衷。這種數據上“好看”的發展,和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是背道而馳的,應該堅決避免。三是追求地方保護主義的誤區。在蘇北對建筑市場實行地方保護并沒有可行性,蘇北建筑業40%以上市場在境外,真的實行地方保護,那在外埠市場上的份額將被大大壓縮;在地方保護主義的庇護下,企業積極進取的意愿和動力明顯不足,落后也被保護下來,到頭來因本土企業競爭力不足,本地市場還是要被迫開放。
3.把推進建筑工業化作為蘇北建筑業強勢崛起的突破口。
之所以做出這一選擇,原因如下:
其一,適應全國、全省勞動力人口嚴重不足的新形勢。同全國各地一樣,江蘇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逐年減少,不僅缺技術工人,也缺普通工人,全省已經連續9年出現新增勞動力轉移減少現象。在全國性用工荒危機日益深重的情況下,一廂情愿地以為蘇北建筑勞務來源充足的觀點,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有害的。據調查,鹽城早在7年前就由建筑勞務輸出地變為輸入地了。解決用工荒的根本出路就是推進建筑工業化,通過使用較少的工人,滿足建筑業發展的需求。
其二,建筑業由傳統走向現代的必由之路。全省乃至全國建筑業總體而言仍停留在拼人海戰術、拼資源耗費、拼勞動強度的傳統階段,蘇北建筑業也不例外。要實現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就必須用工業化來改造和提升建筑業,使建筑業的發展能夠更多地依賴于科技進步。
其三,緩解資源壓力和環境壓力。目前,我國建筑業的建造、運營能耗已達到全社會終端能耗的40%以上,推進建筑工業化,每年可減少可觀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對于發展綠色建筑、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保護生態環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把培育一級資質企事業作為倒逼行業素質提升的根本手段。
資質既是企業素質的綜合反映,又是市場競爭的準入門檻,在現有條件下,對照特級企業的標準,蘇北建筑業企業不易成功升為特級,不應將精力全用在此處,而應該給予二級企業升一級企業更多關注。目前,蘇北地區一級企業只有183家(其中總承包101家,專業承包72家),在全省的占比不到20%。顯然,這種資質狀況根本不能滿足蘇北建筑業振興的需要。“十二五”期間,蘇北每個省轄市均應增加一大批一級企業。資質升級對注冊資金、稅收、工程業績、信息化和人才等指標均有明確要求,故而企業會圍繞這些指標下功夫,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蘇北建筑業面臨的人才不足、資金短缺、科技含量低和管理水平低等問題都將得到大大緩解。
5.把確立建筑產業的支柱地位作為政策扶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經濟發展水平高于蘇北的蘇中地區,大部分市縣都將建筑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扶持,省內工業化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蘇南地區,亦有一些縣市如宜興、溧陽、高淳等致力于將建筑業打造成支柱產業,從目前看,蘇北地區至少有一半縣市可以將建筑業列入當地政府重點扶持的產業之中。徐州市政府在前年省政府召開全省建筑業工作大會之后,及時將建筑業作為5個千億級產業之一來培育的做法,值得蘇北其它地方政府學習、借鑒。
6.把南北掛鉤的高效化作為助推蘇北建筑業發展的重要抓手。
2011年以來,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推進蘇南、蘇中與蘇北在建筑業方面的南北掛鉤,在蘇南、蘇中和省屬企業中精選了50家優秀企業,對蘇北62家有較強成長性的企業進行幫扶。這一舉措已為蘇北建筑業的發展提供了外在動力。在這項工作已經展開的基礎上,相關部門還要認真總結南北掛鉤工作中的經驗、教訓,研究出臺深化這項政策的辦法、措施,力求讓掛鉤雙方互惠雙贏,從而增強南北雙方掛鉤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持久性。(作者系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調研員 來源:建筑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