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建筑業對外開放的初期探索階段
2006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五周年。按照入世承諾,建筑業將結束入世過渡期,迎來全面對外開放的新時期。回顧過去五年,中國政府在履行承諾的基礎上,全面完成了入世議定書中承諾的建筑市場開放的各項義務,建筑業的對外開放,從改革開放之初的探索階段,逐步進入穩步健康的發展階段。建筑業發展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市場秩序有了一定好轉。建筑市場空前活躍,交易規模大幅度增長,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健全,質量、安全形勢穩定,建筑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行業整體競爭力不斷提高,為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鄉面貌改觀和人民生活條件改善作出了貢獻。建設部建筑市場管理司近日撰寫《中國建筑業的對外開放》,回顧中國建筑業這五年來所走過的歷程和取得的斐然成績。
□ 歷史背景
中國的對外開放是以建立經濟特區為開放"窗口"而開始的,以后逐步擴大到發展沿海開放城市、建立經濟開發區。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加快,對外開放的力度明顯加大,中國的對外開放地域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進而擴大到沿邊、沿江地帶直至內陸省會城市、地區,形成了由沿海到內地,從東部到中部、西部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建筑業是我國80年代實行改革政策后最早開放的行業之一。從1984年開始,我國工程建設領域開始實行招標投標制度,改變了過去的由政府行政分配任務的做法,建筑市場的競爭機制開始建立。工程建設招投標制度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為有競爭實力的境外承包商進入中國建筑市場承包工程提供了條件。云南魯布革水電站引水隧洞工程是我國利用世行貸款進行的第一個國際招標項目,日本大成公司在該工程的國際招標中依法中標,從此拉開了境外承包商在中國境內承包工程的序幕。
隨著中國吸引外資的增多,外國企業在工程承包中帶來的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管理方式,掀起了國內建筑企業改革工程項目管理方式的熱潮,我國政府開始注意到在工程項目承包中吸收借鑒境外企業先進工程項目管理經驗的必要性。建筑業作為中國實行改革政策后最早開放的行業,在工程設計和施工領域開始了對外開放的探索階段。
□對外開放政策制定
為有效學習外方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中國建筑業的發展水平,中國政府在允許外方從事工程設計、施工的主體方式上以及活動范圍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出臺了相關的法規和政策。
有關設計領域的市場準入規定。以規范外國設計機構在中國從事設計活動的主體方式為重心,對外國設計的市場準入做出了以下規定:一是對外國設計機構從業活動的規定。1986年,原國家計委、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發布的《中外合作設計工程項目暫行規定》,明確了外國設計機構在國內設計的項目范圍,以及項目主管部門對于外方設計機構的資格審查。2000年,建設部印發《建筑工程設計招標投標管理辦法》,規定"境外設計單位參加國內建筑工程設計投標的,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二是對中外合作設計機構從業活動的規定。1992年,建設部和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發布《成立中外合營設計機構審批管理規定》,允許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競爭能力的注冊設計機構或注冊建筑師、注冊工程師與中國境內設計單位開辦中外合營設計機構。2000年,為了促進工程設計專業化的發展和設計水平的提高,建設部發布了《關于國外獨資工程設計咨詢企業和機構申報專項工程設計資質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外國設計機構在中國境內成立從事專項工程設計活動的獨資設計企業,并可獨立申請建筑裝飾、建筑智能化等工程設計專項資質。
有關建筑施工領域的市場準入規定。圍繞外國企業直接承包工程以及設立合資合作企業的方式,做出以下兩方面規定:一是關于外國企業直接承包工程的規定。為了規范日益增多的外國企業從業活動,1994年建設部頒布《在中國境內承包工程的外國企業資質管理暫行辦法》以及配套實施細則。規定允許外國企業直接進入中國市場承包工程,但承包工程地域以及承包工程范圍(四類項目)受到限制,從業活動需取得建設主管部門頒發的《外國企業承包工程資質證書》;二是關于外商投資合資、合作企業的規定。1995年,建設部和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聯合頒發《關于設立外商投資建筑業企業的若干規定》以及實施意見。明確規定不允許設立外商獨資企業,合資合作企業的注冊資本金高于內資企業,并具有承包外資項目的義務。
從以上對外開放初期的政策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后,建筑業的對外開放政策處于不斷的探索狀態,在允許外國企業進入的主體方式上,與國內企業的要求并不同步。對于以商業存在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模式是否具有真正的進步意義并不確定。因此,在設計和施工領域普遍限制外商獨資企業的設立;對于中外合作設計、施工的方式,由于希望通過中外合作,吸引外方的先進技術和設計理念,提高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則采取肯定的態度。這些規定推動了建筑業改革開放的進程,對于我國在入世談判中以穩妥、務實以及積極的態度提出市場準入承諾,提供了實踐經驗。中國加入WTO后,以上法規文件廢止。
□對外開放成果
在建筑業對外開放政策的引導下,境外承包商開始進入中國建筑市場。主要表現在以外國企業或設計機構身份在中國境內進行從業活動,同時,涌現了大量中外合資、合作建筑業企業。
從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承包工程情況看,截至2000年,在中國境內承包工程的境外建筑業企業(包括建設部和地方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單項資質證書)共有136家,分別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香港公司最多,超過總數的50.74%%;其次是日本,有18家企業,占總數的13.2%%;其余國家的企業為10家以下。至2002年底,取得建設部頒發的跨地域承包工程資質證書的企業共78家,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從境外公司在中國境內承包工程的數量來看,香港公司雖然數量較多,但承包工程額并不是很大,所做的項目基本以裝飾裝修和設備安裝為主,多為分包項目,工程總承包方式并不多。日本公司數量其次,承包的工程項目基本以日本投資工程項目為主。而美國、日本、德國的建筑公司均為世界知名大型承包商,在全球最大的國際工程承包公司排行榜榜上有名。如美國的柏克德、福陸丹尼爾公司、日本的大林組、清水建設、德國的旭普林等,這些承包公司的數量不多,承包工程的項目數量也較少,但工程承包額很大,且多采取項目管理以及總承包方式。
由于我國對于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承包工程的范圍有限制,因此以上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承包的工程項目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類項目: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外商投資的大型工業項目、外商投資的高檔樓宇總承包項目,日本、韓國的民間投資項目,業主與承包商有特定合作關系(因生產技術秘密等原因)以及使用特殊進口施工設備項目(在疏浚、地下等工程中,使用國外大型高科技施工設備項目)。
從外商投資設立的中外合資、合作建筑業企業來看,一共有1000家左右,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蘇、福建等經濟發達及沿海開放地區,西北部地區相對比較少。外方投資者主要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香港為最多,其次為美國、臺灣、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由于我國在建筑裝飾裝修工程的設計和施工上的相關材料、技術、工藝等能力不強,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的高檔樓宇、賓館、大型娛樂場所等越來越多,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利用其材料、技術、管理等優勢,承包工程項目3/4集中在裝飾裝修的工程承包項目上。而從其級別上看,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大多集中在二級資質的企業,主要定位于從事中小型工程的專業工程和建筑裝飾裝修承包工程活動上。
截至2002年底,共批準中外合資設計企業134家,其中,港澳臺企業117家,外商獨資企業9家,港澳臺獨資企業8家。
之二:建筑業對外開放進入新時期
從1986年中國提出了復關申請以來,中國開始了全方位、多層次與世界各地發展經貿往來,逐步加入了一大批國際公約和條約,與近100個國家簽訂了雙邊"保護投資協議",與160多個國家簽訂了"貿易協定"。90年代,中國加入了亞洲及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等區域性的國際經濟組織,新世紀以后,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第143個成員。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標志,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經濟發展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之中。建筑業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有關建筑業入世承諾
關于建筑設計服務--
市場準入承諾:關于對于方案設計的市場準入沒有限制;除方案設計以外的設計要求與中國專業機構合作;允許設立合資、合作企業,允許外方擁有多數股權。中國加入WTO五年內,允許設立外商獨資企業。
國民待遇承諾:外國服務提供者應為在其本國從事建筑、工程、城市規劃服務的注冊建筑師、工程師或企業。
關于建筑及相關工程服務--
市場準入承諾:允許設立中外合資、合作建筑業企業,允許外資控股。中國加入WTO后三年內,允許設立外商獨資建筑業企業。外商獨資建筑業企業只允許承包以下四類項目:全部由外國投資或撥款資助的建設項目;由國際金融組織資助并通過依據貸款協議條款進行國際招標而授予的建設項目;外商投資等于或超過50%%中外合營建設項目和外商投資少于50%%但技術上難以由中國建設企業單獨執行的中外合營建設項目;由中方投資,但中方建筑企業難以單獨執行的建設項目,經省級政府批準,可以由中外建設企業聯合承接。
國民待遇承諾:中國加入WTO后3年內取消建筑企業注冊資本要求與國內企業的差別要求;取消對合資、合作建筑業企業承包外資工程的義務要求。
□外商投資法規政策制定
根據中國入世承諾,2002年,建設部和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聯合出臺了第113號令《外商投資建筑業企業管理規定》和114號令《外商投資工程設計企業管理規定》,以后,又相繼出臺了113號令的實施意見以及補充規定,《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從事設計活動的暫行規定》,進一步健全了外商投資建筑設計和施工企業的法律規范。
以上規定,在工程設計和施工領域確定了以下準入原則:
--外國企業在我國境內開展工程設計和施工活動需設立企業法人,并取得建筑業企業資質證書或工程設計企業資質證書。
--外商投資企業法人形式有三種: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其中外商獨資建筑企業允許承包四類建筑工程。外商獨資、合資、合作設計企業以及中外合資、合作建筑企業承包工程范圍同國內企業同等待遇。
--外商投資設計和建筑企業的資質取得標準實行國民待遇。
--考慮到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承包工程的實際情況,并做好入世前后對外開放法規政策的銜接工作,對于外商投資建筑企業,建設部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內容包括:允許外資企業直接申報相應資質等級;放寬外商投資建筑企業中聘用的項目經理以及經濟技術管理人員要求;允許外國企業在申報資質時申報海外工程業績。同時,在相關規定中設置了較長時間實施113號令的過渡期,為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順利完成企業設立和資質申請工作創造了條件。
□入世五年來外資企業發展狀況
入世后建筑業對外開放法規政策的出臺,從國內法的角度確立了我國建筑業對外開放、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合法地位。對于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從事工程建設活動實行國民待遇,與國內企業實行統一的資質標準,初步實現了內外資企業資質管理制度的并軌。對外開放中的優惠政策,以及中國建筑市場的巨大潛力,對于具有工程項目管理經驗和以及在資金、設備、技術方面占有優勢的外商投資建筑業企業來說,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境外公司紛紛搶攤中國市場。
20世紀9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中外合作建設的只占4項。但是進入21世紀以后,北京的標志性建筑中,外國建筑師參與設計的約占了九成。北京目前的超高層辦公樓,京廣中心、京城大廈、國貿中心,以及國家大劇院、中央電視臺新址、國家游泳中心(奧運水立方)、國家體育館(奧運鳥巢)項目等,均采用境外建筑師的方案。
據建設部初步統計,截至2006年10月,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在中國境內設立了企業,其中,建筑設計和施工企業數量已達1400多家,遠遠超過了入世之前的企業數量。其中,來自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的企業都達到100家左右。全球最大的225家國際承包商中,很多企業已經在中國開展業務。
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境內的分布更加廣泛,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都可以找到外商投資建筑企業在中國承包的工程項目。其中,經濟發展較快的上海、江蘇和北京成為外商建筑企業最為集中的省市,分別設有外商投資企業200多家。外資建筑企業在中國的自主經營權利得到全面承認。在1400多家外資企業當中,外商獨資企業以及外資控股企業達700多家,充分顯示了中國建筑市場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之三:建筑業對外開放成效顯著
在建筑業對外開放的進程中,我國政府加大了對建筑市場運行規則的改革力度,使其更加符合世貿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的透明度原則和非歧視性原則,公開、公正、統一、規范的建筑市場新秩序初步建立。
建筑市場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
入世五年來,一批旨在促進設計、施工總承包、中介咨詢企業結構調整、發展擔保和保險、加強質量安全管理和工程建設監管的相關規定相繼出臺;適應新形勢要求,維護市場公平交易、建筑節能、政府投資工程組織實施管理、村鎮建筑市場、質量管理、加強安全生產管理等法規制度制定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果;配合《行政許可法》的實施和履行入世承諾,有關企業資質管理規定、資質審核標準開始修訂,進一步體現了政務公開、方便行政許可相對人的原則;《建筑法》修訂工作全面展開,適應依法行政、建設和諧社會和節約型社會的要求,針對建筑市場運行過程中反映的突出問題,更加強調建立統一的建筑市場,實現建筑市場交易規則的合理化,促進工程建設交易主體的發展,鼓勵和保障建筑節能、科技進步,強化政府的建筑市場監管手段,提高法的可操作性。修訂全面反映了建筑市場機制建設和建筑市場管理的進步。
建設工程擔保、保險手段應用規模不斷擴大,信用體系建設已經展開
入世五年來,各地投標擔保、履約擔保進一步發展,在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推動下,全國范圍內的房地產開發項目推行工程建設合同擔保已成趨勢。越來越多的省、市通過制度建設,積極推行投標擔保、工程款支付擔保、工程履約擔保。工程保險也得到了較快發展,法律法規強制推行的意外傷害保險推行已達27個省,一些省市探索并實行執業責任險、質量保險等新險種,建設工程規避風險采用各類商業保險的保險費用支出大幅度增加。
部署建立建筑市場有關企業和專業技術人員信用檔案工作,《建設部關于加快推進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意見》出臺,全國建筑市場信用管理體系建設開始啟動。
整頓規范市場秩序卓有成效,全國統一的建筑市場逐步形成
建設部和鐵道部聯合頒布《關于進一步開放鐵路市場的實施意見》,進一步開放鐵路建設市場。據不完全統計,五年來,各地已廢止或修訂帶有地區封鎖內容的地方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近300件,普遍取消了外地企業招標投標許可證和外地企業進入許可證,許多省市已經將外地隊伍進入本地市場的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取消了外地隊伍管理費等歧視性政策。
到目前為止,全國336個地級以上城市(含地、州、盟)已有325個建立了有形建筑市場,建筑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交易得到交易主體和社會各方的肯定和認可。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和統一部署,清理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農民工工資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建筑業快速健康發展,企業競爭力得到提高
受益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穩健增長,特別是對外開放政策的引導,過去五年來,我國建筑市場空前活躍,市場規模大幅度提高,工程建設相關產業對于國民經濟的支柱作用繼續加強,建筑業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1年至2005年,建筑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1.7%,建筑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4%;2005年,我國建筑業的發展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建筑業增加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實現增加值10133.8億元,占GDP的5.5%;建筑業從業人數達到4000萬人,占全社會從業人數的5.3%。
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由建筑業完成的建筑安裝工程投資占65%左右,較好地完成了國家重點工程、城市基礎設施和城鄉住宅建設的任務,完成的大型項目有京九鐵路、內昆鐵路、上海金茂大廈、黃河小浪底樞紐工程、三峽工程等。這些工程項目的建成投產或交付使用,進一步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改善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入世五年來,在建筑市場對外開放的激烈競爭與合作中,我國建筑業資源得到重組,企業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徹底改變了過去的傳統管理模式,建立起適應國際競爭要求的企業經營管理體系,競爭力進一步提高。目前,全國建筑業企業有10萬多家,其中特級資質建筑業企業209家,一級資質建筑業企業5486家;全國共有勘察設計企業13000家,其中甲級勘查設計單位4083家,乙級設計單位3220家;工程監理企業6300多家,其中甲級監理單位1486家;招標代理機構5000多家,其中甲級招標代理機構950家。
建筑業國際競爭力得到明顯加強,國際市場開拓范圍和總營業額快速增長
入世五年來,"走出去"戰略取得驕人業績,對外工程承包營業額迅速增長。2005年完成海外營業額216.7億美元,比加入世貿組織當年的2001年89億美元增長了144%。同期,進入世界最大225家國際承包商的中國企業也增加到46家,中建總公司連續躋身前20強。46家中國公司的海外營業額達到了100.67億美元,比上年的83.33億美元增加了20%,占225強國際市場營業額的5%。在225強的前100強中,中國公司有12家。中國公司有3家突破了100億美元大關,分別是中鐵工、中鐵建和中建總,緊隨其后的是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全球營業額達到93億美元。2006年,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和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首次躋身美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充分顯示了中國企業在對外開放中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行業發展
按照中國加入WTO法律文件,我國建筑業入世過渡期已結束,我國建筑業將在履行入世承諾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市場,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我國建筑市場將進一步建立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基本形成適應新時期建筑市場發展的法規制度、建設標準體系;政府依法行政、政務公開、嚴格執法、科學監管等方面取得明顯進步;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健全,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建筑市場的競爭規則、技術標準、經營方式、服務模式將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建筑業對外開放進入新時期
今后,憑借在工程總承包、工程設計、咨詢、管理方面的優勢,國際大型承包商將以各種方式在我國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這無疑將對促進我國建筑市場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水平的提高,加快與國際接軌產生重要影響。我國政府將在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進程中,逐步實現"量"到"質"的根本轉變,使利用外資的重點切實轉向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切實提升監管和服務能力,為國內外企業營造更加寬松的經營環境,提高中國建筑業的整體實力。(建設部建筑市場管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