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 何健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積極穩妥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是黨的十八大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作出的重大決策。貫徹中央要求,堅持正確方向,按照地方黨委、政府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戰略部署,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實施“三大戰略”和實現“兩個跨越”為統領,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走形態適宜、產城融合、城鄉一體、集約高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城鎮化發展質量與速度同步全面提高,必須著力“七個堅持”。
其一:堅持先進理念,推動城鄉規劃轉型升級
堅持先進理念,推動城鄉規劃轉型升級。首先,要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優化城鎮化發展格局。要根據主體功能區劃,圍繞加快發展四大城市群,強化各城鎮間的功能互補與分工協作,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其次,要劃定開發邊界、優化城鎮結構。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確定開發邊界,設定城鎮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的上限;要使城鎮融入大自然之中,形成組團式、生態化的城鎮形態。第三,要保護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堅持“生態優先”,把山水、森林等自然生態要素引入城鎮、作為城鎮功能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保護城鎮歷史文化、彰顯地方特色。
其二:堅持以人為本,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現“人的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精神,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所在。目前,我省有很大一部分城鎮居民為農業轉移人口,處于“半市民化”狀態,在公共服務和基本權利保障等方面,與城鎮居民還存在較大差距。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圍繞人的城鎮化這個核心,有序推進我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切實保障他們在平等享受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權益,使之盡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民。要加快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全省除成都外全面放開大中城市和小城鎮的落戶限制,突破地域、戶籍和身份的限制,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方面,保障農業轉移人口的合法權益。
其三:堅持以城帶鄉,優化城鎮化發展格局
堅持以城帶鄉,優化城鎮化發展格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更加注重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F代經濟背景下,城鎮在區域發展中居主導地位,區域城鎮結構與空間布局合理與否,決定著城鎮對鄉村輻射帶動力的強弱,進而決定區域城鎮化發展水平的高低。堅持以城帶鄉,要大力調整我省城鎮體系結構和空間布局,優化形成“多點多極支撐”的城鎮化發展格局,促進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要科學編制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四大城市群規劃,加快發展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和攀西四大城市群,強化城市群對我省城鎮化空間格局的支撐作用;高水平推進中小城市發展,加強與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分工協作,積極發揮中小城市疏解大城市人口和功能,帶動全省小城鎮健康發展,吸引更多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
其四:堅持產城互動,增強城鎮就業吸納能力
堅持產城互動,增強城鎮就業吸納能力。產業是城鎮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吸納就業的重要支撐,城鎮是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和集聚高效的重要保障。要堅持產城互動,促進城鎮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就業吸納能力。要充分發揮工業主導作用,結合工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扎實推進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建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發揮建筑業在穩增長、調結構、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吸納農村轉移人口就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優先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貿服務、信息服務、會展服務、研發設計和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旅游、餐飲、家政、養老、健康和社區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
其五:堅持公平共享,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堅持公平共享,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公平共享是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強城鄉規劃統籌,實施以縣為單位的全域規劃,合理安排全域生態保護、產業布局和城鄉建設等各項事業,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引導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設施向農村覆蓋,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完善和落實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促進城鎮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城鎮基礎設施水平,進一步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
其六:堅持生態文明,提升城鄉建設質量與管理水平
堅持生態文明,提升城鄉建設質量與管理水平。堅持生態文明,就是要把宜居放在首位,把生態文明理念貫徹到城鎮規劃建設的全過程,踐行綠色低碳理念,強化歷史文化保護,提升城鄉建設質量和管理水平,建設美麗宜居家園。要按照“生態優先”原則,劃定生態紅線,注重人文城鎮建設。要統籌城市發展的物質資源、信息資源、智力資源,實現城市規劃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細化,推進智慧城鎮建設。要加大力度開展 “綠色城市建設計劃”和“幸福美麗新村”工作。
其七:堅持改革創新,破除新型城鎮化的體制機制障礙
堅持改革創新,破除新型城鎮化的體制機制障礙。改革創新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要創新人口管理,完善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加快實現持證者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利,剝離因戶籍差異而產生的不同福利待遇。要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建成覆蓋所有社區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要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著力破解新型城鎮化建設融資瓶頸。要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落實國家在川土地管理改革試點政策,創新用地保障思路,在優先保障城鎮化建設項目用地需要、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等方面不斷探索。要深入推進行政區劃和社區管理創新,優化行政層級和行政區劃設置。(建筑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