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武漢立足于建立中部崛起戰略支點及“兩型”綜合試驗區兩大國家戰略,致力于打造國家中心城市,城市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而作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武漢建筑業發展情況如何?未來,武漢又將采取哪些措施,推進建筑業跨越發展,續寫武漢建筑業的輝煌?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武漢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彭浩。
開放市場,推進行業快速發展
“建筑業是武漢市重要的傳統產業,公平、公正、規范化的市場環境是武漢建筑業能夠取得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彭浩主任說。正是基于這一點,武漢以開放的胸懷迎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建筑企業。而面對外來企業是否會沖擊當地建筑市場的疑問,彭浩主任指出,從短期來看,外地企業確實搶占了本地企業的一部分市場;但從長遠來看,只有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企業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這對本地企業是有利的,對企業走出去發展也是有利的。他以武漢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為例,該企業近幾年在市場中摸爬滾打,不斷發展壯大,實力不斷增強,在當地、外地市場承建了一大批地標性建筑,已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建筑企業之一。而得益于進駐本地企業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由政府部門牽頭,本地部分企業已開始和央企展開合作,開發建設武漢地鐵項目,“以大帶小”、合作共贏,促進了本地建筑企業的快速發展。
良好的建筑市場環境,使武漢建筑業取得了蓬勃發展。目前,武漢地區市屬建筑業施工企業總數已超過3700家,從業人員逾80萬人。近年來,武漢城市建設大發展,建筑業年均開竣工已達3000萬平方米。2012年,全市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897.9億元,實現建筑業增加值655.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8.19%,在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強化服務,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彭浩主任說,當前,武漢正處于城市建設快速推進的重要時期,為建筑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武漢市委市政府近年來高度重視建筑業發展,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不斷強化服務職能,今年以來在全市開展了“工程建設管理大提升”活動,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努力為建筑業創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創新管理機制。統一對全市建管部門監管機制實行了改革,打破原來現場分工過細、多頭管理的格局,按照分片監管、項目責任到人的原則,實行了施工現場質量、安全、文明施工集中監管,監督人員掛牌接受監督并上墻公布,既提高了效率,也方便了企業。創新檢查方式,開展綜合督察,采取隨機抽查和“飛行檢查”相結合的方式,不提前通知,不查項目,走到哪里查到哪里,積極推行“每周一督察、每月一匯報、每季一評講”機制,進一步提高了監管水平。
二、規范監理行業。彭浩主任說,近年來,監理行業惡性競爭、過度壓價問題突出,給工程質量安全帶來了嚴重隱患,為此,武漢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一方面嚴格執行監理服務收費標準,設立監理費專戶支付制度,建設單位不得以任何理由降低監理收費標準,嚴格按階段撥付監理費,保障監理企業的合法權益,為監理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另一方面,強化對監理企業的管理,制定項目監理機構管理辦法,鎖定項目監理人員,規范監理合同備案管理,規范總監理工程師變更程序,督促其切實履行對工程質量安全的監理責任。
三、實施差異化監管模式。重點加強對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的監管,確保工程質量安全。從嚴執法,今年來共對34家責任企業和30名責任人進行了安全生產不良記錄與公布,暫停其招投標資格;12家企業上報省住建廳,暫扣安全生產許可證。
四、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今年以來,按新的建設工程行政審批流程,進一步細化了各個環節的操作規程,逐步建立標準化審批體系。改進國有投資建設工程項目招標投標監管方式,明確了非國有投資項目邀請招標可以在場外自主組織,招標結果實行備案管理。按照行政審批權相對集中改革的要求,對審批職能進行了整合,把分散在各部門的審批事項集中到窗口辦理。同時,深入開展干部下基層服務企業活動。彭浩主任說,今年以來,武漢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領導分別掛點24家企業,100多名處以上領導干部掛點103家企業,上門服務聽取和收集企業反映的問題317項,已解決200多項。企業滿意率100%。
創新升級,助力城市建設發展
2012年,武漢市委市政府出臺了武漢城建攻堅計劃,力爭通過5年左右的攻堅拼搏,基本建成中部第一、國內一流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彭浩主任表示,攻堅計劃中明確提出了要實現工程設計和建筑品質大提升的重要目標,為武漢建筑業的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未來,武漢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將從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強化工程質量安全、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等方面下功夫,促進建筑業做大做強。
推進武漢“生態宜居城市”建設,加強政策激勵、標準規范、技術進步、產業支撐、認證評估等能力建設,建立有利于綠色建筑發展的體制機制,引導建筑業向綠色、智能建筑方向發展。加快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依托未來科技城、花山生態城、四新生態城、武漢中央商務區等綠色建筑集中示范區和光谷伊托邦等綠色小城鎮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綠色建筑示范區域。大力發展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建筑,加強國際合作,推進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到2014年,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到2016年,提前4年實現國家提出的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30%的工作目標。
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推行監理費專賬制度、招投標保證金制度、城建重點工程預選承包商制度,進一步規范建筑市場秩序。建設質量保障體系,規范市場主體和監管主體的質量行為。建立和完善對監管人員的內部考評制度,實行綜合管理與專業監督相結合,特別是對區級建管部門監管制度、規定、標準、方式進行調整和改革。強化監督執法,落實企業主體責任,保障工程質量、安全生產和文明施工。狠抓質量安全監管,突出對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建重點工程的工程監管。繼續開展工程質量創優活動,大力扶持企業開展創優評先,引導企業樹立精品意識。
此外,武漢將大力推動建筑業向工業化、現代化和生態型轉變,建立系統完備、技術領先的現代建筑產業體系,實現建筑業轉型升級;大力提升行業競爭力,使建筑業成為“結構合理、技術創新、管理科學、資源節約”的現代化產業,促進建筑業做大做強。
彭浩主任說,未來,隨著武漢城市建設的推進和建筑市場的不斷規范,武漢建筑業必將再次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