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生活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連續劇,不知道下一集將要上演的是解封還是隔離。面對各種不確定,也看到許多人正在經歷的艱難和焦慮,突然很想分享兩個故事。
1
2003年,上海思偉正式成立的第三年。那個時候,行業初興,商品砼發展蒸蒸日上,對控制系統的需求也是與日俱增。
但當時的控制系統,大多是進口或國產的廠家配套系統。進口系統,語言不通,操作困難;國產廠家,設備還在不斷優化,系統設計又缺乏交互,操作體驗非常不佳,一個小故障就需要全面排查。
而思偉的控制系統由于其易用性和較好的交互體驗,口碑相傳之下,迎來了加速擴張的時期。在最初的兩年時間里,我們的服務范圍快速從上海,擴展到江蘇、北京、天津等城市。

但2003年,也是非典肆虐的那一年。
仿佛是瞬息之間,非典在幾個重要城市擴散開來。與現在相似,工地停工,恐慌情緒蔓延,社會經濟停滯。還能清晰地記得,從北京到上海的火車,以往長長的列車人聲鼎沸,非典期間變成了寥寥幾節車廂,乘客更是屈指可數。
現在回過頭去看,那段疫情似乎也就持續了半年多的時間。但對于當時身處其中的人們來說,卻是從未有過的迷惘和無力。我們不知道生活什么時候才能回歸正常,不知道山窮水盡后的柳暗花明在哪個方向。
面對種種的不確定,有的伙伴選擇了放棄,有的伙伴選擇了堅持。不久以后,非典過去。新一輪基建大潮來襲,混凝土行業開始增速反彈。從整個2003年度來看,混凝土產量反而比前一年猛增了52%。江浙兩地的年產量遞增率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22%、150%。
而思偉堅持下來的伙伴們,在那一輪的疫情中,明確了兩件事:大力提高研發投入、組織轉型。
重視研發能力:混凝土企業在快速成長過程中產生各類不同的產品需求,過去拿來就用的產品邏輯已不再適用;只有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研發能力,才能始終將滿足客戶需求放在第一位。
組織轉型:非典發生以前,公司初創,人員不多,組織分工并沒有那么明確;疫情沖擊之下,服務勢必受到影響;通過組織轉型,加大專職服務部門的建設;同時還重點提高了團隊的高效協同,保證了服務的高效和便捷。
這兩件事的推進和落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們服務客戶的能力,也為我們后來走向全國奠定了根基。
2
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們又一次遇到疫情,也看到、聽到行業中許多聲音在說艱難。
很艱難,因為確實有許多企業面臨困境。但從過去兩年思偉服務的客戶故事來看,艱難也并非全然艱難。
我們服務的很多優秀企業,不僅保持了較高的增長態勢,同時也持續推進著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與組織轉型。

泉州有一家知名的民營企業,我們合作了很多年。疫情前他們共三條生產線,年產量約70萬方;到去年,產量增加到90萬方。
還有一個很直觀的數據是納稅額。2018年,這家企業的納稅額是500多萬;但在疫情嚴重的2020年度,該數字已增長到1000多萬。
盡管許多人感到大環境艱難,而這種艱難跟疫情的關系并不大,更多還是轉型的陣痛,但泉州這家企業卻依然保持著持續的增長態勢。特別是從70萬方到90萬方,還是他們在疫情期間,沒有新增一條線、沒有新增一輛車的情況下完成的,甚至人員還精簡了10%以上。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做的一個重要動作就是狠抓數字化轉型。全面上線砼行一體化系統,推進各團隊高效協同與精細化管理,其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這個過程中,上海思偉所做的,就是不斷為客戶的數字化轉型賦能。其實,這也和我們20年來堅持研發投入、堅持組織轉型是分不開的。
近期,他們計劃新擴建到五條生產線,產能還將成倍增長。
3
面對相同的不確定,如果說03年的我們對未來還帶有迷惘,那現在的堅持顯然是更有底氣的。
當我們回顧乘風破浪的這些年,其實可以發現,無論環境或事件有何不同,但有些共性的東西是不變的。
無論是疫情帶來的艱難,或是產業變革導致的艱難,都不是不可逾越。迎難而上,向內依靠的是堅持不懈的創造力和行動力,向外謀求的是應勢借力合作共贏。
面對未來,上海思偉始終堅定且堅持為混凝土從業者建立連接,構建面向未來的行業新生態。我們相信,數字化可以讓混凝土更有價值,愿積極主動與砼行們攜手構建持續盈利、高度協作、可持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 END -